2021泰安教师资格考试每日一练答案(08.05)
泰安中公教育特整理教资报名条件2021-教师资格证什么时候报名,帮助各位考生了解2021泰安教师资格考生,本文整理2021泰安教师资格考试每日一练答案(08.05),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德意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B选项,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D选项,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C。
2.【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学生主动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在校内教学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学生自学中都可以培养道德。德育过程就是对各种影响进行干预、协调的过程,是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在活动和交往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品德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德育过程中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指的是德育过程具有统一性。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道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情感和意志又对道德认识起着巩固和发展的作用,道德认识对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道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还需要注意多端性,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也可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B选项,德育过程是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指的是德育过程具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转化与发展,便推动了德育过程的进展,推动了青少年学生品德的成长。对这种矛盾,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思想与行为上的问题与错误,使他们积极而认真地进行思想斗争,找出错误根源,并督促他们努力改正错误。C选项,德育教育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指的是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同时个体品德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D。
3.【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本质。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所以,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因此,D选项正确。选项ABC三项均不属于德育过程的本质,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4.【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德育原则中的知行统一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将学到的知识和规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题干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理论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符合德育原则中的知行统一原则。题干中的知指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行使亲自实践。因此选D。A选项,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B选项,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C选项,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5.【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不当的行为,作为老师是需要教育指正的,应当采用合理有效的手段,比如正面教育引导,说事实讲道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而题干中该老师的做法明显过于简单粗暴,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故此正确答案选C。A选项,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题干中只有老师的做法,并未涉及整合其它方面的影响,因此不选。B选项,集体教育原则,是指在德育实施中要面对学生的集体进行教育,同时依靠并通过集体,教育其中的个别成员。社会主义高校要求培养出集体主义者,而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只有在集体的生活和交往中才能培养出来。题干中只是对李杰同学的教育,未涉及到集体,因此不选。D选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其为教学原则,而非德育原则,是故意设置的干扰选项,因此不选。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C。
6.【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对班级管理中班集体的发展阶段的识记。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组建阶段、核心初步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核心初步形成阶段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题干中师生、生生之间有一定的了解和信任,班级的组织比较健全时,班集体的发展处于核心形成阶段。故选B。A选项自主活动阶段,这个阶段,班集体有明确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学生已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形成了良好的集体舆论。C选项组建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初进学校,同学们尽管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D选项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是班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氛围,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B。
7.【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这些构成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ABD所述都不属于班主任的影响力,故本题选择C选项。
8.【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对班主任常规工作的识记。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先决条件。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意义:第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拟订计划和实施计划的前提。班主任只有充分、全面地了解和研究学生,才能使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第二,及时了解和研究学生,可以防微杜渐,创造或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第三,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过程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过程。因此,题干中,保证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是研究学生。故选D。A、B、C三项要辅导学生、指导学生、教导学生,班主任首先应该了解研究学生,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A、B、C三项的前提都是了解研究学生,故此题选D。
9.【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主任的工作内容。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八个方面: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选项A,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指的是班主任对于班级中先进生、中等生及后进生的教育,与题意不符,故排除。选项B,建立学生档案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之一。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一般分为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学生成长档案有两种:集体档案和个体档案,与题意不符,故排除。选项C,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与题意不符,故排除。选项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班主任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组建班集体。符合题意。综上所说,题干中提及的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A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0.【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后进生的教育。后进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成绩与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要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③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④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选项A,对后进生的错误绝不姑息,是错误的做法,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应该进行“容错教育”,给予学生改正的机会。选项B,个别后进生不必在意,未能做到教育公平、公正,未能面向全体学生,是错误的做法。选项C,使用体罚是错误的做法,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得对学生进行体罚。选项D,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后进生改进自身错误,促进其发展。ABC选项,表述错误,故本题选项D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