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小常识:常见疾病之发热怎么办
据上海卫健委通报,截止2022年4月20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634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5861例。
老师的上海朋友说,他们目前严防严控,都选择居家隔离或者居家办公的形式生活,居家情况饮食会有社区送温暖,那要是再居家期间出现了发热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发热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并不是发热了就一定是新冠哈。
根据口腔温度,临床上将发热分为四度:
1.低热:体温为37.3℃~38℃。
2.中度发热:体温为38.1℃~39℃。
3.高热:体温为39.1℃~41℃。
4.超高热:体温为41℃以上。
导致发热的原因非常多,最常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如流感、肺结核、肺脓肿、败血症、支气管炎等疾病,也可见于恶性肿瘤、药物热、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运动、沐浴、进食后可使身体产热增加,人体代谢增加,热量生成增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温度突然升高,都可使体温暂时轻度升高,因此,在测体温前,要避免这些因素。沐浴、饮水、进食需30分钟后,才能测体温。
发热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同时也是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一定程度的发热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有利于抗体的形成,并能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这些防御反应均有利于机体消除各种致病因素。
因此,对热度不高且发热原因不明者,通常不主张急于退热,以免掩盖病情,一些低烧、病情平稳的患者,在家中可采取这些措施:
(1)多喝水,发烧会导致水分流失和脱水,因此要大量补充水分。
(2)注意休息,需要休息以恢复体力,而活动可能会使体温升高。
(3)穿着轻便的衣服,保持室温凉爽,不必一直用厚棉被捂汗。
(4)可以用毛巾包裹的冰袋冰敷头部、腹股沟或腋窝,适当时可给予温水擦浴或酒精擦身。
(5)监测患者体温、精神状态,如温度一直不降或出现加重情况,需及时就医。
但体温过高或持续高热,对机体是不利的,因为发热过高或过久,可使能量物质和维生素消耗过多,引起代谢紊乱和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可引起严重的后果。
体温过高,如达39℃以上,特别是小儿因为易发生热惊厥,可考虑给予药物退热。肿瘤性发热将加重患者体内物质的消耗,对原有心肌损伤的患者,发热会加重心肌负荷,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如果是这些情况也要及时退热。
6个月至5岁的儿童可能会出现发烧引起的抽搐(高热惊厥),通常会导致意识丧失和身体两侧的四肢摇晃。如果发生,父母应该:
(1)将孩子平放在地上、床上;
(2)移除孩子附近的任何尖锐物体,避免孩子受伤;
(3)松开紧身衣;
(4)孩子的嘴里不能有任何异物,防止窒息。
(5)大多数抽搐会自行停止,随后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去看医生,以确定发烧的原因。
当出现如下情况时,一定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1.突发或持续高热,伴寒战;
2.伴严重头痛;
3.伴突然出现的异常的皮疹,迅速恶化;
4.伴精神萎靡,尤其是小儿可能出现不爱活动,不愿说话和交流;
5.伴精神错乱;
6.伴持续呕吐;
7.伴呼吸困难;
8.伴抽搐或癫痫发作;
9.伴剧烈的胸痛、腹痛或小便时疼痛;
10.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