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泰安教师资格笔试每日一练答案(9.3)
1.【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其中,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中所包含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题干中,学生想要分享自己的见解,这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的体现。因此,李老师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请全班同学一起思考,分享彼此的观点,并组织朗诵比赛。B选项正确。
A、C、D选项,根据“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不同想法,教师应该尊重、积极引导而非批评或者搪塞,因此A、C、D选项错误,排除。故本题选择B选项。
2.【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选项A,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选项B,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是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的,因此要从多种活动中激发学生潜能。
选项C,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主体地位,老师是主导者地位,没有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故说法错误。
选项D,每个学生都是自主组织的系统,一个独立的物质实体。承认学生独立性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
题干中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发挥自己的创意制作并表演皮影作品,充分表现了学生主体性地位并且也充分尊重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但在师生关系中不存在控制与否的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因此C选项中对于师生关系的描述有误。故本题选C。
3.【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题干中,王老师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是有针对性地进行记录体现了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不同特点,注重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故本题应选择A项。
选项B,发挥教学的专业自主性并不是学生观的要求,此项是干扰项,故排除。
选项C,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此选项在题干中未体现,故排除。
选项D,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学生观的要求,此项是干扰项,故排除。
综上,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A项。
4.【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选项A,学生是独特的人体现在: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选项B,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体现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选项C,“五育均衡发展”为错误说法,全面发展强调五育的“和谐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选项D,学生是发展的人体现在: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题干中,赵老师面对李茂的犯错未立马生气斥责,而是看到了李茂的闪光点,对其进行了容错教育,激发了李茂同学的发展潜能,关注到了学生是发展的人,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5.【参考答案】
材料中蒋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新课改背景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料中,面对常跟老师、同学对着干的小杰,蒋老师没有放弃,而是在游戏“蒙眼跟我走”中,任命比较调皮的小杰为组长,由他领着蒙了眼睛的组员走动。蒋老师看到了学生具有巨大潜能,体现了学生是发展的人。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材料中,蒋老师能够做到设身处地、换位思考,针对小杰被同学排斥和老师批评的情况,列举小杰的优点,任命小杰为组长,让同学们接纳他,让他感受到拥有朋友的快乐、体验到班级的温暖。蒋老师做到因材施教,体现了学生是独特的人。
最后,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有主观能动性。老师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材料中,蒋老师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小杰主动地改变,小杰开始与同学友好相处,结交了朋友,还经常为班集体服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因此,蒋老师的教育行为充分践行了新课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继续发扬和坚持下去。
科目二(6-10)
6.【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对成败归因理论的理解和识记情况。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其中,努力属于可控的、内部的、不稳定的归因因素。
B项,根据维纳归因理论,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为身心状况。
C项,根据维纳归因理论,不存在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D项,根据维纳归因理论,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为能力。
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A。
7.【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学习迁移的分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学习迁移可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横向迁移也称水平迁移,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程度上处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同一水平的两个概念,题干所述现象属于横向迁移。
A项,纵向迁移也称垂直迁移,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C项,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D项,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B。
8.【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策略的分类。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如位置记忆法、缩简与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等。将“乞力马扎罗山”戏称为“骑着马打着锣”,使用的是谐音联想法,属于记忆术的一种,所以这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A项,复述策略是指为了在记忆中保持所学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复述策略既可以促进工作记忆中信息的保持,又适用于在长时记忆中保持信息。
C项,组织策略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D项,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是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理解和控制的策略,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此题选B。
9.【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学习迁移的分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题干中学习了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再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就比较顺利,这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体现,属于正迁移。
A选项,零迁移指两种学习可能不直接发生影响。
B选项,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C选项,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
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D。
10.【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选项A,反思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反思教学是否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体验性是否得以充分体现。反思教师角色转换是否到位,在师生关系上是否做到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在教学方式上是否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同事是否做到教学合作。
选项B,反思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教案设计流程是否合理。教学情景中师生情感交融,学生的“智慧火花”、“创新火花”得以燃发、灵感闪现,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尖刻的问题,教师如何驾驭。教学过程的突发事件备课时往往是没有预设的,教学时是如何处理的。反思教学是否运用了启发式和探究性教学方式。
选项C,反思教学得失,对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片断详细地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思将教学片断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供自己以后或他人在教学中使用。对教学瑕疵之处,认真进行回顾、剖析,找出形成原因,分析关键因素,探究解决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选项D,不属于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本题为选非题,故本题D项正确。